仙臺壩鎮人民政府
關于印發《仙臺壩鎮2023年產業發展實施
方案》的通知
各村民委員會:
現將《仙臺壩鎮2023年產業發展實施方案》印發給你們,請認真貫徹執行。
仙臺壩鎮人民政府
2023年3月7日
仙臺壩鎮2023年產業發展實施方案
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、省委、市委和縣委、縣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,加快構建鄉村產業體系,實現鄉村產業興旺,促進農民持續增收,結合我鎮實際,制定本實施方案。
一、總體要求
(一)指導思想。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,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“三農”工作重要論述和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,以“一縣三品、一品一鏈”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體系為支撐,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加速農村一、二、三產業深度融合,實施科教興農、質量興農、綠色興農、品牌強農戰略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,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,堅持共同富裕,堅持市場導向,堅持政策穩定,堅持綠色興農,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,推進品種培優、品質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,加快補齊技術、設施、加工、營銷等短板,拓展農業功能,延伸產業鏈條,健全聯農帶農機制,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,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,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。
(二)目標任務。按照“一縣三品、一品一鏈”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思路,到2023年末,全鎮實現糧食播種面積8580畝以上,總產穩定在1600噸左右;油料種植面積在2190畝以上,總產穩定在280噸左右;大豆玉米復合種植面積達到400畝以上。全年飼養烏雞18.8萬只、生豬0.49萬頭、中蜂2400箱,新栽天麻2100畝、豬苓60畝、黃精40畝、杜仲管護林150畝、銀杏采葉園100畝、果園100畝、桑園200畝、蔬菜基地20畝,培育食用菌500萬筒,完成板栗提質增效600畝。全鎮產業基礎更加穩固,產業布局更加優化,現代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體系、生產體系、經營體系更加健全,規?;?、科技化、品牌化、標準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,面向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逐步完善,產業發展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更加緊密,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。
二、重點任務
(一)編制特色產業發展規劃。按照《略陽縣“一縣三品、一品一鏈”產業基地布局規劃(2021—2025年)》《略陽縣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(2021—2025年)》,立足區域優勢,堅持“一心兩翼多基地”思路,以康養旅游產業為引導,以六大骨干產業為主導,依托中片土地資源、商貿集中、鎮域核心等優勢,打造農旅、康旅產業發展帶,輻射東北兩片產業集約化、規?;l展,逐步形成一村一特、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,打造仙臺壩村和新店子村為鄉村振興整村推進樣板村。指導各村合理編制年度產業發展計劃,選產業、定項目、傳技術,以產興村、以村促產、產村相融、產鎮一體。要充分利用政策機遇期,發揮優勢,補齊短板,做強主導產業,做優特色產業,強化技術服務,夯實高質量脫貧基礎,帶動更多脫貧群眾在產業鏈上受益。
(二)持續發展壯大特色產業。圍繞全縣“一縣三品、一品一鏈”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思路,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,發展壯大略陽烏雞、略陽天麻、略陽杜仲三大產業,大力扶持發展食用菌、中藥材、中蜂等特色產業,加快新店子村、娘娘壩村食用菌基地提質增效、仙臺壩村烏雞養殖提升、任家院村中蜂產業示范基地項目建設。加大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、家庭農場、合作社申報認定。以示范家庭農場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、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建設主體,申報實施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項目。積極爭取省市縣政策支持,申報特色種植(養殖)、食用菌、蔬菜基地建設、稻漁綜合種養、鄉村旅游等產業項目。
(三)推廣落實高效農業措施。圍繞良種良法配套、農機農藝融合、水肥藥資源高效利用、耕作模式創新等,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增產模式攻關,形成增產增效措施明確、農事操作簡便的標準化技術模式。大力推廣高產、穩產、抗病的水稻、玉米、馬鈴薯優良品種,加強技術培訓,指導農戶做好種薯消毒、藥劑拌種、適時早播、地膜覆蓋、間作套種、配方施肥、合理密植等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。同時堅持減災就是增產理念,抓好農業生物災害監測預警,提升裝備水平和抗災減災能力。建立自動墑情監測、農田小氣候預報、病蟲害監測和苗情長勢監測等現代化田間監測系統。加強自然災害預警,提升應急保障能力,對干旱、洪澇、低溫等自然災害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和防災減災措施,組織群眾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。抓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,減輕危害損失,建立物資儲備和使用制度,加強救災種子、農藥等物資的儲備和調配,確保重大病蟲不暴發成災、疫情不惡性蔓延。
(四)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。按照政策集成、要素積聚、企業集中的要求,依托略陽烏雞、食用菌、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,促進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發展。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產地預冷、高效烘干、低溫貯藏一體化裝備和清洗、分級、干燥、保鮮、包裝、儲藏等產地初加工設施設備,開展農產品初加工。堅持培育本土企業和招大引強相結合,向集鎮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聚集,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基地和標準化、清潔化、智能化加工廠,支持深加工企業技術革新和裝備升級,提升精深加工能力、全產業鏈水平和產品附加值,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。
(五)做強做活農村電商。加快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,支持供銷、郵政打造一點多能、一網多用、統一配送、規模經營的縣鎮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。深入發展農村電子商務,加強電商主體培育和電商人才培訓,完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,提升特色產業電子商務支撐服務水平。實施“數商興農”,統籌市場力量參與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,培育發展農產品網絡品牌。實施“互聯網+”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,加強農村電商物流配送體系建設,推進“快遞進村”。
(六)做精做優鄉村旅游。緊密結合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,高點謀劃,加快農旅融合發展,做精做優鄉村休閑農業,著力開發一批鄉村休閑體驗產品,打造集研學觀光、休閑度假、生態旅游、康體養生為一體的仙臺壩鎮康養旅游小鎮。圍繞“宜居仙臺·康旅仙境”主題,依托“兩山銀行”實體化運行和村集體經濟發展,盤活農村閑置房屋,大力發展鄉村民宿經濟,加快推進仙臺壩鎮鄉村旅游(三期)項目建設,爭取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鎮,建設一批精品線路和特色景觀帶、特色文化帶、美麗鄉村帶,打造精品生態旅游地,推動鄉村休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。
(七)培育建立產業聯合。大力扶持龍頭企業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,全面落實經營主體聯農帶農獎補政策,鼓勵各經營主體以資本、技術、品牌、信息為紐帶,通過訂單合作、土地流轉、吸納務工、產銷對接等方式,與農戶建立穩定利益聯結機制;年內新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、家庭農場1家,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達到200戶以上。引導農民合作社、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以土地經營權、勞動力等要素入股龍頭企業,支持龍頭企業以資金、技術等要素入股家庭農場和合作社,帶動農戶發展,實現聯合體內各經營主體深度融合發展;形成由龍頭企業牽頭,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,農戶廣泛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。
(八)發展壯大集體經濟。依據村情現狀精準分類,培育示范村、提升強勁村、壯大一般村、扶持薄弱村,確保每個村集中資源發展1-2個村集體產業項目,年經營性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。管好用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確權移交到村集體的扶貧項目資產,加快全鎮2023年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建設進度,防止資金、資產閑置或流失,確保持續發揮效益。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報農業產業項目,壯大集體經濟實力。加強人才隊伍建設,加大培訓力度,建立激勵機制,提高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。積極推進新店子村村集體經濟公司化(陜西優農新晨農旅開發有限公司)運營改革試點,探索實踐適合本鎮實際的發展模式,推廣比較成熟的聯村共建型、村企合作型、村集體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型、資產租賃經營型、集約土地開發型等發展模式,打造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示范村。
(九)多措并舉對接銷路。依托“略陽烏雞”“略陽天麻”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,全力推進農業品牌建設,加快構筑品牌農業發展體系,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公用品牌宣傳推介,支持經營主體瞄準重點銷地市場開展產銷對接活動,積極組織參加農交會、農民豐收節等各類展示展銷活動。積極開展消費幫扶行動,利用好“832平臺”,支持和引導大型商貿企業、批發市場等與鎮域內農產品建立長期穩定的采購幫銷關系;協同有關部門、企事業單位通過農產品推介活動、商品貿易博覽會、特色農產品直營店、電商銷售平臺、幫扶單位采購等多渠道促進農產品銷售,增加群眾收入。
(十)持續穩定促農增收。以擴大就業帶動穩定增收,圍繞提高工資性、經營性、財產性、轉移性收入精準施策,鼓勵農民大力發展小種植、小養殖、小加工、小商貿、小田園等投資小、周期短、見效快的短平快“五小經濟”項目,解決農民收入偏低的問題。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改革,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長期穩定增長,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項目和脫貧戶、監測對象產業獎補政策,鼓勵支持群眾發展特色產業,實現產業增收致富。
三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強政策支持。積極申報、落實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政策,不斷加大培育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扶持力度,優先支持種植業、養殖業、林業、農副產品加工業、休閑農(林)業、鄉村旅游業等特色產業發展,支持必要的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。支持鄉村振興示范村、重點幫扶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,促進產業提質增效。繼續落實好脫貧戶及監測對象產業獎補政策,做好過渡期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工作,嚴格執行上級下達政策性農業保險政策規定,協調各保險公司落實好傳統種植、養殖業保險。
(二)嚴格項目管理。根據我縣“十四五”特色產業發展規劃,依托本鎮特色主導產業,積極策劃包裝項目,建立完善產業幫扶項目庫,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庫實現共建、共享、共用。入庫項目由支持種養環節向支持全產業鏈開發轉變,加強入庫項目論證,規范入庫程序,建立入庫項目動態調整機制。進一步強化項目管理,健全項目監管機制,落實監管責任,確保項目資金安全高效,帶農益農作用不斷提升。
(三)強化技術服務。以產業需求為導向,落實落細產業幫扶措施,建立一對一、一對多或多對一的產業技術專家組,加強新型經營主體、致富帶頭人、技能型高素質農民等培育。積極爭取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,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能力提升、種養加能手技能培訓、農村創新創業者培養、鄉村治理及社會事業發展帶頭人培育等計劃。
(四)營造濃厚氛圍。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和渠道,持續開展產業幫扶模式推廣,不斷完善長效利益聯結機制,及時挖掘推廣好的經驗做法,廣泛宣傳社會各方幫扶產業發展的生動事跡,激發群眾內生動力,營造濃厚輿論氛圍。